找到相关内容13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想知道自己命运的,不要错过--明华居士

    关闭自己,甚至不能面对现实,而走上了自杀之途!那是很可惜的啊! 其实这些心魔凑合「孽缘」,也都是「孽债」到了期在追报。他们的确是有真心的去修行(否则也不会如此的责备自己了),有崇高的理想,想传道,想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691030.html
  • 《隐喻文化学》第八章 宗教的必然是象征的

    福音书也记载,耶稣传道时经常喜欢引用《旧约》来自证。对《旧约》进行象征式、寓意式的理解,这在圣保罗的书信中也是经常的。①  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是将象征释经法系统执行的一个人,其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圣经...

    赵维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191579.html
  • 仁寿舍利的“感应”分析

    的理解,亦属于自然界的怪异现象。直接与人有关的感应,实际上只有三种情况:治病疗伤、仙圣来仪、印证义学。治病是普通信徒的实际需求,“借医传道”是所有宗教赖以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,其他的感应现象,则可强化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292052.html
  • 经典与诠释——论朱熹的诠释思想

    子曾子则相反,他随事用力,自下而上,一旦豁然贯通,便本末兼赅,体用全备。因此,父子两人虽都有成就,但传道之任,不在其父而在其子 。   2、以言通经   孔子删订六经,然其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并不注重...

    潘德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592062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上)

    技巧   不论是表达、沟通、说服、推销、演讲、传道或是教育,皆需要有良   好的说话技巧。   生:说话包括那些范围?   师:三大部分-其顺序如下:“问话”、“听话”、“答话”,这些连贯起来...、乐于乐理-志为音乐家。   七、乐于教学-志为教育家。   八、乐于传道-志为宗教家。   以此类推,便能在最快的速度,找到自己的理想。   自我省思   1、您有何理想?   2、如何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292392.html
  •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

    好,身体好不如心情好。人呀,信什么不信什么都无所谓,一辈子不做亏心事,就是活菩萨。” 老人像在说法传道。是不是在达摩洞前待得久了就能悟出些东西?   菩提达摩虽然成了正果,却还避不开世俗的丑恶。小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1793143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

    缘业成熟,自然成佛,叫做缘觉。无论那种情况,都无所师承,也不说法传道,所以,实际上没有留下什么辟支佛道。   译文   慧远又问道:若是菩萨遍学,是从学方便开始呢,还是马上学无漏道呢?如从学方便开始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2.html
  •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

    于交流点之长安发展弘布,传教者亦多通过此地并作逗留。主要有道安之传道与鸠摩罗什时期之翻译,玄奘、不空等翻译大家及其后之译经家,多于此译经。隋、唐两代于南方广泛流传之三论宗、华严宗、法相宗、俱舍宗、律宗...汉明求法,白马驮经,佛教的传入,大约以洛阳为中心,将传道的沙门视为巫祝、神仙修行者。至魏晋时期,为方便理解佛教,常撷取儒、道二家精义与佛学互作训解,形成格义佛教。东晋道安则倡言,“须以佛教立场来理解佛学...

    弘学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393389.html
  • 试论域外华严思想向中国的初传

    一生翻译经典数量巨大,道安提到法护所译作品154部,而且法护一生流动性很大,经常从一个佛教中心到另一个佛教中心,其游方传道的轨迹根据汤用彤先生的说法大致是:中亚—敦煌—长安—洛阳—酒泉—长安—西去。...

    王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6553093951.html
  • 《禅林宝训》中的僧团管理之道

    ,但更重要的是提出要从多个方面仔细观察其人。并且,即使是可造之才,也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行。如《宝训》中说:   演祖曰:利生传道务在得人,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,听其言而未保其行,求其行而恐遗其才。自非...

    宗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094943.html